欢迎访问 民族在线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民族风俗
云南创新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助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
  • 时间:2023-05-12
  • 文章来源: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 作者:佚名
  •   云南边境线长4060公里,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有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110个沿边乡镇、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近年来,云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边固防、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赋予“三个意义”要求,创新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一、共聚建设合力,使组织保障“强起来”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明确这项工程为“一把手”工程,省级层面建立省民宗委、财政厅、乡村振兴局“三牵头”机制,成立由35家成员单位组成的省协调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边境州(市)、县(市)均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省级协调推动、州(市)统筹谋划、县(市)具体负责、乡(镇)村主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强效率推进、快节奏落实、高标准完成。

      二、共谋机制建设,让工作进度“快起来”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省级各部门出台协同配套文件,构建起省、州(市)、县(市)分层对接的政策体系,在内容上形成涵盖基层党建、村庄规划、道路建设、供水保障、产业发展等协同配套的指导性文件,在制度上建立起信息调度、跟踪问效、联络协调、一线督导、考核评估等工作运行机制。同时,各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推动工作。

      三、共商蓝图设计,将规划布局“优起来”

      省委、省政府围绕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边民思想观念等6个现代化目标,科学制定实施《云南省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规划》,提出30项具体建设任务和19项指导性指标,有效解决沿边行政村在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各边境州(市)、县(市)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和“多规合一”要求,科学编制合理可行的“一村一方案”,储备建设项目14537个,并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财政一体化项目库统筹管理。截至目前,全省374个沿边行政村已全面启动建设,项目开工率90%、完工率75.5%。

      四、共拓资金渠道,使资金保障“实起来”

      省级财政围绕对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每村平均支持3000万元的资金保障目标,运用“大统筹”思路,探索建立了“统筹资金、优先安排、明确标注”的多部门多渠道资金统筹投入保障机制,规范资金保障政策和机制、工作组织、部门协调、责任落实、资金监管等工作;协调省级有关部门对照保障任务,及时跟踪资金到位情况,畅通资金拨付渠道,确保资金及时足额统筹保障到位、精准落实到项目;各边境州(市)、县(市)加大对其他资金的统筹力度,积极采取金融融资、吸引社会资金、强化群众参与等方式,不断拓展资金投入渠道。

      五、共抓产业发展,让边境群众“富起来”

      各地各部门始终把做强产业作为边民增收的有力抓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政策向抵边村寨倾斜,将边境地区气候、区域、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和特色产业基地,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壮大集体经济,健全助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边民增收。

      六、共聚目标任务,使边民家园“美起来”

      制定实施《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2022—2024年)》,以“增绿提质”为主线,全面开启绿美云南建设,建立“1+N”绿美云南行动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施策,结合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和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七、共创治理模式,让治理能力“提起来”

      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深化“五户联防”“十户联保”邻里守望模式,推进“军警地共建”,发挥好人防物防技防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作用,一乡一阵地、一村一堡垒、一户一哨所、一人一哨兵的边境防控铜墙铁壁已经形成。

      八、共筑边境堡垒,把边疆党旗“树起来”

      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民宗委联合制定印发了《关于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若干意见》,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各地各部门深化“国门党建”,在边境县(市)口岸建立“国门党工委”、抵边乡(镇)建立“党建联盟”、抵边村(社区)建立“党建联合体”推进边境管控条块联动、力量整合,边境群众为国守关的行动自觉不断增强。

      九、共绘亮点要素,把典型样板“立起来”

      各地各部门按照面上“因地制宜、科学定位、补齐短板”,点上“保达标、靓村寨、晒美丽”,重点突破、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建设思路,围绕绿美村庄、红色旅游、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边贸风光等特点要素,重点打造一批富有亮点、具有看点的特色重点村。


    原文链接: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305/116397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新闻

  • 省民促会一届三次会员大会暨“之江同心·石榴红”五百工程提档升级学习观摩活动在台州举行
  • 省民宗委援青低氟茶捐赠发放仪式在海西州德令哈市举行
  • 江苏省天主教和基督教“双通”人才培育第二期培训班在南京大学举办
  • 全省民族宗教局长会议召开
  • 省民宗委召开2024年度部门及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述职暨民主测评会议
  • 同江—德保“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同江举行
  •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2025年第一期体验项目吉林体验区正式开展
  • 以冰雪为媒奏响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新篇章
  • 阜新地区“匠心逐梦——贺新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开展
  • 辽宁省城市民族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持续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 甘肃印发《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意见》
  •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邑飞到宁夏民委开展调研
  • 福建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宣讲报告会在厦门举办
  • 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和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联合印发工作意见 深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消防救援队伍走深走实
  • 云南印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 湖北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探索“铸牢”意识宣传教育新路径
  • 云南省民宗委和湖北省民宗委签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合作协议
  • 四川写好文艺创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篇文章”
  • 天津市大力推动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落地见效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