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在线网!
近年来,四川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在奋力开启新时代治蜀兴川新篇章中唱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旋律,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力。
一、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把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交融纳入《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通过设立四川艺术基金进行扶持、开展“剧美天府”优秀剧目展演季等活动搭建平台,打造《山岗上的歌与舞》《牦牛革命》《长征长征》等一批经典民族艺术精品力作。
二是加强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与利用,开展《明清及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四川民族地区文书史料汇编》等整理编纂工作,打造民族古籍数字化展示平台,已完成30余种6万余页数字化古籍的展示,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四川省卷》编纂工作,目前已完成初稿编纂,收录文物词条654条,其中不可移动文物122处、可移动文物532件。
三是加强重点文物和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制定《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实施藏羌彝文化保护发展等重点项目;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深入发掘保护和研究宣传茶马古道、红军长征、十八军进藏、川藏公路等遗迹和实物,推动皮洛遗址考古发掘和成果整理研究;优化文化建设规划布局,持续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推进文化传承发展。
二、推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
一是强力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编纂工作,成立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省档案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17家单位为编委会成员单位,形成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成立审读委员会,确定编纂工作的核心团队,由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联合攻关,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四川卷》编纂列入省“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为高质量推进编纂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是设立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通过科研项目“指挥棒”作用,有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鼓励学以致用、推进成果转化、培养人才队伍。2022年4月,首批专项申报工作正式启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研究”学术研讨会等,通过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组织学术交流,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做好新时代民族研究工作,用高质量学术成果回应时代需求和社会关切,凝心聚力积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贡献。
三、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一是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工作,将相关内容纳入全省重点宣传、重点出版工作,推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持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命名两批次共18个单位为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命名三星堆博物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中国“两弹城”、彝海结盟遗址等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各类教育基地,面向党员、干部、青少年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是在全省开展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34所试点学校为引领,推进与学校党的建设、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深度融合,引导各族学生共学共进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是组织开展全省大中小学校园舞台剧展评活动、“同运动·一家亲”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走深走实,促进各族师生间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
四、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制定颁布《四川省城市民族工作标准(2022年版)》和《四川省社区民族工作标准(2022年版)》,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新推进民族事务治理进社区,着力把城市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两项标准的实施,让各族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满足的同时,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组织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三项计划中,立足四川特点,强化精准施策,推动各族群众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增强情感依归。开展各族青少年主题交流(夏冬令营)、各族青年文艺工作者互访交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手拉手结对子”帮扶等交流活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让各族青少年广交朋友、开阔视野。
三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深化内涵“引路”,深入挖掘、整理、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活态遗产、体验项目,让各族群众在旅游过程中感知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纳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镇创建内容,若尔盖县、红原县等7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达州市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甘孜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等入选天府旅游名镇。
1月7日至8日,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第一届第三次会员大会暨“之江同心·石榴红”五百工程提档升级学习观摩活动在台州市三门县举行。省民宗委副主任、省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会长金伟出席并讲话,三门县委书...
1月9日,省民宗委联合省援青指挥部开展的“之江同心石榴红 民族团结一家亲”低氟茶捐赠发放仪式在海西州德令哈市举行。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海西州委副书记、副州长詹茂伟,海西州副州长陈永海出席...
2月18日至21日,江苏省天主教和基督教“双通”人才培育第二期培训班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举办。省民宗委副主任朱亚文出席开班式并讲话,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富、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阚仁...
2月18日上午,全省民族宗教局长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统战部长会议、全国民委主任会议、省委统一战线...
1月22日上午,省民宗委召开2024年度部门及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述职暨民主测评会议。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马连美出席会议,省民宗委副主任朱亚文主持会议。 会上,委机关各部门及直...
1月16日,同江—德保“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同江举行,会上,听取了同江市及德保县县域基本情况的介绍,让彼此对两地的特色与潜力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双方围绕“旅游促进...
近日,“花式过冬·嗨游辽宁”2025辽宁首届海洋冰雪节暨“锦州年·最东北”第八届全民冰雪运动季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锦州凌海东方华地城举行。 启动仪式上,锦州市民宗局组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雪地...
1月22日,由阜新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的“匠心逐梦——贺新春阜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在阜新市博物馆开展,吸引各族群众千余人驻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