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在线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民族风俗
内蒙古巴林右旗多措并举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 时间:2024-07-02
  • 文章来源: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 作者:佚名
  •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以“455”工作方式,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以更实作风履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使命。

      “四学模式”。明确目标精准学。抓好抓实党员干部“创新理论课”,各级党委(党组)每年组织1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旗委党校主体班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时占比达20%以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上好青少年“应知应会课”,定期组织广大师生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民族团结进步史等文献资料,强化广大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思考。线上线下结合学。各级党组织采取“1+N”线上学习模式,“1”即每周运用灵活时间开展1次线上自主学习,“N”为借助智慧党建系统、学习强国等平台开展主题学习,“线下”每月确定1天作为民族政策学习日,运用读书班、专题党课、典型讲学、学习分享四种学习方法开展学习。历史文化借鉴学。多批次组织干部赴北京参观“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切实体悟党的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成果检验深化学。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干部“上讲台”宣讲,深入嘎查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单位进行民族政策宣传解读。通过“四学模式”,培养民族政策基层宣讲骨干168名、党课辅导员23名、展陈展馆优秀讲解员48名,举办培训、宣讲、参观、研学等活动368场(次)。

      “五心行动”。主题宣讲入民心。民族工作干部“化身”宣讲员,走进村民庭院、居民家中,以“座谈会”“板凳会”“圆桌会”等接地气、入人心的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1000多场(次),覆盖各族群众5万多人(次)。文艺演出润民心。乌兰牧骑、文化馆、城市乌兰牧骑小分队、社区“石榴籽”演艺团队等组织,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深入农村牧区开展“北疆文化走乡村”主题文艺演出400余场(次),观看群众达4万余(人)。现身说法连民心。举办“国家的孩子”、“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退伍老兵“讲主题故事”等活动110场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志愿服务暖民心。各级党组织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我是党员我帮你  团结奋进向未来”“石榴籽籽籽同心”等主题志愿活动1105次,开展法律援助、气象服务、应急避险、环境卫生、金融支持、医疗卫生等服务,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与关怀。多样宣传聚民心。各苏木镇街道、旗直单位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微视频、宣传海报,微信公众号设立“道中华”学习平台,点击量10万多人(次),广播电视“主播领你学民族政策”专栏观看人数5.78万人(次)。

      “五化协同”。体系化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巴林右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率先在全区建设完成,并逐步打造了9个体验馆和156个教育实践点,形成了“1+9+N”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体系,将过去宣传教育“散兵”打造成了“兵团”,基地建成以来,累计接待区内外52.8万余人次参观交流。多元化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连续三年组织开展“草原盛开石榴花 同心筑梦向未来”系列活动,先后举办“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曲艺展演”“赤峰市首届乌兰牧骑艺术展演暨巴林右旗第二十四届那达慕大会”“科普边疆行”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以“会”“展”“节”等形式呈现各民族团结奋进新业态、新场景,吸引了区内外近50万各民族群众沉浸式参与其中。精准化推动人才资源引育。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志愿服务队”,在国家民委的支持下,培育社会学、电商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500余人。在北方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建立“巴林右旗人才引进工作站”3个,围绕特色产业培育、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产品研发等开展科学试验、技术推广,现已推广文冠果、优质牧草、牛羊胚胎等先进技术12项。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汉蒙双语培训班,培训干部480人次。项目化拓宽各民族共同发展路径。始终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全旗民生领域投入,连续十年占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百村千户”示范引领等工程受益群众达到15.3万人。品牌化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创新成立“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党建联盟,在巩固与大连民族大学共创联建工作的基础上,先后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包头市达茂旗等22个域外旗县区党组织建立民族团结进步跨区域合作机制,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旅游等一系列活动56次,签订各类合作协议14项,落地项目8个,推动各民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嵌入式发展。


    原文链接: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406/117417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新闻

  • 省民促会一届三次会员大会暨“之江同心·石榴红”五百工程提档升级学习观摩活动在台州举行
  • 省民宗委援青低氟茶捐赠发放仪式在海西州德令哈市举行
  • 江苏省天主教和基督教“双通”人才培育第二期培训班在南京大学举办
  • 全省民族宗教局长会议召开
  • 省民宗委召开2024年度部门及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述职暨民主测评会议
  • 同江—德保“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同江举行
  •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2025年第一期体验项目吉林体验区正式开展
  • 以冰雪为媒奏响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新篇章
  • 阜新地区“匠心逐梦——贺新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开展
  • 辽宁省城市民族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持续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 甘肃印发《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意见》
  •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邑飞到宁夏民委开展调研
  • 福建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宣讲报告会在厦门举办
  • 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和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联合印发工作意见 深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消防救援队伍走深走实
  • 云南印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 湖北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探索“铸牢”意识宣传教育新路径
  • 云南省民宗委和湖北省民宗委签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合作协议
  • 四川写好文艺创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篇文章”
  • 天津市大力推动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落地见效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