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在线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民族故事
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报春鸟”
  • 时间:2021-08-04
  • 文章来源: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作者:佚名
  •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发展史上,消除绝对贫困,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一项彪炳史册的历史伟业。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历经8年奋战,76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92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5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近日,求是杂志社调研组一行来到三湘大地,深刻感受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等情况。

       

      “跟着共产党,罗武不落伍”

      

      以“一湖三山四水”著称的湖南,武陵、雪峰、罗霄三大山脉纵横。怀化市一脚跨“两山”,武陵、雪峰在此相遇。

      山多是怀化特色,却因山重水隔,长期受大山封闭困扰,陷于贫困之中。全市13个县区一度皆为贫困县,其中10个县属于武陵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县。

      位于大山深处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罗武村,就是其中的一个深度贫困村。

      “罗武村以前是个落伍村,综合绩效考核排名为全镇倒数第一。”湖南省统计局驻罗武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周志强对记者这样说道,“年轻娃带个女朋友回家过年,晚上只能住县城,村道旁最多的是垃圾和烂棚子。”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通道县委书记印宇鹰说道,通道脱贫攻坚的实践证明,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表面看是经济落后,根子是党支部凝聚力不强。”周志强说,2018年初刚来时,村党支部书记一职空缺。扶贫工作队第一步就是高举支部建设的“领航灯”,经过“两推一选”,改选村党支部,让党组织成为攻坚克难的坚强堡垒。“有事找干部,紧跟党支部”,成为了罗武村老百姓的口头禅。

      “眼前这个时机不抓住,罗武还不发展,我们就是罗武的千古罪人。”罗武村党支部第一副书记龙景洋说。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到村民家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罗武村三年发展规划”。

      经过市场调查,2018年底,罗武村探索“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模式,引导成立“向前冲”村级合作社并吸纳90户贫困户加入,流转土地320亩种药材。如今,湘莲基地和五香草、迷迭香和石菖蒲等中药材产业园,已初具规模。

      2020年,罗武村39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收入从2017年底的2100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10800余元。

      赤子其人,寸心如丹。3年多来,周志强用脚步丈量着罗武村的每一寸土地,光是鞋就穿坏了10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这3年,我们走遍了罗武村每一个角落,翻过了每一座大山,也走进了每一位群众的心里。”周志强在扶贫日记里写道。

      2021年2月25日,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他,登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受到中央表彰。

      像他这样的扶贫干部,怀化还有许多许多,湖南还有许多许多,全国还有许多许多。

      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打响8年来,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

       

      “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早春时节,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皇都侗文化村里游人如织。鼓楼里、凉亭内、风雨桥边……游客们观看侗族原生态表演,打糍粑、侗族大歌、民族服饰表演,兴致盎然、流连忘返。

      皇都村位于通道百里侗文化长廊核心区,距县城10公里,由头寨、盘寨、新寨、尾寨四个特色侗寨组成,被称为侗文化的活态博物馆。2017年该村脱贫出列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文化传人培育、民族文化保护、文化创意繁荣、文化旅游融合四大工程,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意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

      “我们都是村民,又是演员。”一场舞蹈表演完毕,身着侗族服饰的侗族阿妹欧巧芳有些兴奋,又透露着自豪。她对记者说,过去寨子穷,交通不便,游客不多,她一度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村里成立了皇都民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我拿固定月薪,唱着侗歌摘‘穷帽’。”欧巧芳高兴地说,穷寨子成了风景点,咱老百姓也吃上了“旅游饭”。

      不远处的一家“侗布衣杉”民族服饰店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侗族服饰。一名侗族阿哥正在手工赶制侗族服装,他就是欧巧芳的丈夫吴运勇。他过去在外地从事服装行业,2016年回村创业,做起了侗族服装的制作和销售。

      近年来,依托“民俗、生态、红色”三大资源,通道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奖补、减免门店租金等方式,补贴4万至20万元不等,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农家饭店、旅游商店、农家客栈等。

      “政府还帮我装修了这个两层楼的门面,我拎包入住。”吴运勇说。随着村里游客越来越多,吴运勇的生意越来越好,服装远销云南、广西等地。

      侗锦织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皇都村与湖南大学联合开发成立梭说品牌,积极发掘侗锦织造技艺,并建立文创基地,不断完善产业链,开发100余款产品,在花色、图案、款式等方面增加现代元素,让每件侗锦产品都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粟田梅,还有另一个身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0年前,这名家在偏远山区的侗乡妇女一定想不到,山旮旯里的老手艺,有一天会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法宝。近年来,粟田梅办起免费的侗锦培训班,学员来自全县各乡镇。截至目前,通道县已有4000余名妇女熟练掌握侗锦织造技艺。

      一位侗锦织娘告诉记者,以前游客少,再好的工艺品也卖不出去,织出来的锦只能自己用,现在游客多了,织出来的锦有公司进行收购,一年能赚四五万元,日子越来越好。

      产业扶贫既是促进贫困人口较快增收达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能够有效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的扶贫转变。

      在皇都村,越来越多的村民紧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找到了致富的好路子。这里也发展成为集民俗体验、生态休闲、山水观光、养生度假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截至2021年初,共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

      

      “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走出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发生了秋收起义、湘南暴动、通道转兵等重大历史事件,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湖南在党百年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湖南作为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红色资源遍布三湘四水,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300余处、各种可移动革命文物40余万件(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9处。这些红色资源共同构成湖南鲜红的底色,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极为生动的教材。

      湘西罗蒙山下,县溪古镇,一座古朴典雅的书院静静伫立。

      步入通道转兵纪念馆,三五成群的游客们正在仔细观看展览、认真听取讲解,在一组组雕塑场景、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幅幅图片史料前,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感悟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讲好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怀化市委书记彭国甫说道,把百年党史学习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革命精神发扬好,一个重要载体就是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为讲好通道转兵故事,通道转兵纪念馆馆长郑湘和同事们多次实地考察,足迹遍布湖南、广西、贵州、江西、福建等地,走访知情人,请教专家学者,收集了大量资料。

      文物是叩开历史大门的指尖。2016年,听说绞坪村粟海富家有一副红军担架,郑湘如获至宝,马上驱车赶过去。

      这副红军担架是粟家祖孙五代保存了80多年的“一件宝贝”。粟海富说:“我们祖孙五代尽全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保存红军担架80多年,一是信守侗家人对红军的承诺,二是感谢党的恩情,因为共产党让我们穷人过上了好日子。现在我把它捐赠给通道转兵纪念馆,也算是对两位红军的一个交代。”

      征集到文物后,通道转兵纪念馆大力挖掘、详细整理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然后由讲解员向干部群众、部队官兵和青少年学生倾情讲述,让他们在听故事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和感化。

      红色资源是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留下的历史遗存和精神印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彰显着党的性质和宗旨,凝聚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

      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湖南正致力于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创新方式方法讲好党史故事,激发党员干部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为新时代迈向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原文链接:http://smzw.hainan.gov.cn/smzw/zjzx/202103/db723a8e24264aa8a486b6cf6da14dd2.shtml

    相关新闻

  • 阿拉善盟|赛驼迎新春!冬日里的戈壁热闹非凡
  • 凝聚人心,建强堡垒,团结群众 —— 兴安盟科右前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支队伍”志愿服务纪实
  •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盛启《江格尔》史诗交流展演 共赴文化传承盛宴
  • 巴彦淖尔这群孩子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 回眸2024 繁花结硕果 阿拉善盟孪井生态移民示范区:同心协力,共筑民族团结之基
  • 河北省民贸民品企业紧急驰援日喀则地震灾区
  • 蓟州区开展“挖掘档案史志资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
  • 天津妈妈与新疆娃:孩子们回家啦!
  • 巴宜区2024年粤林两地各族青少年夏令营开营——东莞石榴籽走进巴宜
  • 共绘民族团结新篇章 沪藏青少年小记者团携手探寻30年援藏情谊
  • 那曲市民族事务委员制兼职委员单位工作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拉萨开班
  • 措美县 组织农牧民赴区外就业
  • 阿里地区突出“四个坚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 民族团结之歌响彻哲古湖畔——措美县哲古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 拉萨市民委联合市委“强团结”专班办组织召开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2024年第二次调度会
  • 阿里地区召开2024年着力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中争先进专项组第一次会议
  • 日喀则医保赴黑龙江跟班学习活动启动2024年龙藏医保深度“三交”拉开序幕
  • 高原红石榴之——凝心聚力奋进德康 团结之花永盛不衰
  • 昌都市持续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 三江大地团结花开正芬芳
  • 措美县召开县委统战工作暨县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