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在线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民族时评
西藏农业结出“金色”果实 连续6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 时间:2021-08-04
  • 文章来源:西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 作者:佚名
  •   西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65年的2.6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33.5亿元;青稞产量、牦牛出栏头数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12.2%、25.2%,连续6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截至2020年,西藏建成225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167万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新增14个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覆盖所有乡镇。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2家,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65%。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57亿元,比“十二五”末翻了一番。

      家住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亚堆乡曲德沃村的次仁央宗老人站在田地旁,静静地望着绿意盎然的青稞田。87岁高龄的她亲眼见证了几十年来西藏农牧业的巨变。

      对于次仁央宗老人来说,旧西藏的记忆充满了苦楚:“生为人,过得却像牛马一样,填饱肚子就是奢望。父亲一天到晚给当地农奴主劳作,换不来一顿饱饭。”

      在旧西藏的黑暗年代,占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及其代理人几乎占有西藏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河流、河滩以及大部分牲畜。占人口95%的农奴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遭受着沉重的赋税、乌拉差役和高利贷盘剥,挣扎在死亡线上。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次仁央宗获得了人身自由,分到了农田、牲畜,与广大历经苦难的群众一道迈入了西藏发展的新纪元。西藏农牧业从此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族群众也创造了西藏农牧业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全区农牧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6年保持全国增速第一。2020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98元,是有史料记载的1965年的135倍。

      同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让西藏农牧业发展更具活力。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将600亩土地用于流转,七成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得以外出务工。农民还能得到土地流转费、田间劳务费和土地托管分红等收入,社区人均年收入超2.5万元。

      近年来,随着西藏农牧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老百姓的收入同步提高。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当乡龙桑村村民旦增,这几年选择把青稞卖到家门口的德琴阳光庄园有限公司。这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年青稞加工产量在10万吨以上,带动周边种植户实现增收4000多万元。

      “他们会上门收购,价格比市场价还高。”旦增说,“我吃了一辈子糌粑,没想到青稞加工成的特产很好吃,而且还能做出这么多花样。”

      为保证特色农产品的高质量,西藏下一步将围绕青稞、牦牛、藏猪、藏鸡、藏羊等高原特色种质资源,坚持保护利用高原特色品种和探索引进优质品种并重,实施种业提升工程,力争到2025年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5%,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原文链接:http://mw.xizang.gov.cn/xwzx/xzxw/202107/t20210723_251761.html

    相关新闻

  • 自治区民委部分党支部联合开展“传承革命精神 品读先辈经典——读书分享会”主题党日活动
  • 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召开第一季度编辑业务技能提升暨意识形态工作专题讲座
  • 全区民委主任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
  • 上好开工第一课——自治区民委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期专题读书班
  • 全国民委主任会议在京召开
  • 西双版纳州召开全州民贸民品企业座谈会
  • 红河州个旧市探索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新路径
  • 玉溪市华宁县“四强化”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 大理州三举措助推“旅居大理”建设
  • 蚌埠市举办2024年民族宗教干部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
  • 红河学院到金平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
  • 池州市举办统战(民族宗教)干部培训班
  • 楚雄州姚安县“四个坚持”抓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 榆树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督导检查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生产工作
  • 德宏州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委员工作室揭牌
  • 西双版纳州图书馆“云南省杨玉良院士工作站”赴老挝开展贝叶文化交流活动
  • 文山州富宁县扶持民贸民品企业发展取得“五好”成效
  • 延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学院揭牌仪式活动在延吉举行
  • 宿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宗教工作
  • 玉溪市新平县推进“文化润心”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