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在线网!
初冬,广西民间工艺美术界传来喜讯:广西三件非遗工艺美术品——刺绣作品《繁花》、竹编作品《毛南族花竹帽台灯》、坭兴陶作品《锦绣前程》,成功入围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终评。
这些获奖作品,是以什么魅力,过五关斩六将,从全国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又是怎样守正创新、活性传承历史文脉的?在11月初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记者走近这些广西工艺美术大师们,聆听他们的故事。
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活”
“不只会编花竹帽,而且要把帽子融入生活中去,让生活中处处有它的影子。”竹编作品《毛南族花竹帽台灯》作者、 “80后”的谭汝对记者说。
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位生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的毛南族姑娘,自小就与自己民族的“族宝”花竹帽结下不解之缘。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和许多非遗技艺一样,也存在着生产制作手法过分追求传统、不求创新,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问题。眼见着花竹帽编织技艺日渐式微,谭汝意识到,“要让传统工艺更好地发展下去,只有在生活中‘活态传承’。”她开始研究和摸索花竹帽的改良。有一次,谭汝看着床头的台灯灵光一现,何不用花竹帽做一盏台灯?于是她尝试以竹根作为灯架支撑、花竹帽作为灯罩,经历屡次失败,反复尝试,一盏将大自然巧妙融入现代生活的灯饰问世,这件典雅又环保的民间工艺品一经面世,其生活化的特性立即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成功的尝试让谭汝一发不可收拾,《鸾凤和鸣》《竹编花式台灯》等多项创新产品一个接着一个问世。这些产品传承并创新了几乎面临失传的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填补了花竹帽编织技艺空缺,赋予了花竹帽全新的生命力,荣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金、银、铜奖。
将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手艺人一直在行动。此次入围的双面剪纸绣作品《繁花》作者,三江侗族手工艺人侯芳妮、曹妹凤、吴双林等也同样认为,既能保存民族文化精髓,又能让剪纸绣融于现代生活,让文化传承不停止于观赏,文化的传承也就水到渠成了。
“由于传统手工制品的精致和珍贵,很多人买回来都不舍得用,这是不利于传承的。”侯芳妮是柳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为了让手工制品深入生活,她尝试着把三江的非遗剪纸绣跟双面绣结合,在通透的真丝绡上做剪纸绣,使其正面有浅浮雕感,反面平整精致。
“采用这种方法做成的书签、耳坠、胸针、团扇、摆件、屏风等,可以正反面欣赏。”这种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的具有文化温度的产品,一经推出即受到年轻人热捧,“这也是对传统文化、对旧时记忆的一种保护和活性传承。”侯芳妮说。
在这些手艺人看来,有市场才是最好的保护,匠人才得以生存,而使用又是最好的传承,“仅仅是观赏还不行,把传统手工艺品融入生活中,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才真正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谭汝说。
不仅“活” 更要“火”
保护非遗,既要融入传统特色,又要融合时代需求,走向市场是非遗推广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文化遗产最集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名录最多、保存最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至今还流行着端午节做“璊摁瓜”的习俗。“璊”是“猴子”,“摁”是抱的意思。“璊摁瓜”也叫猴子抱瓜,有着“端午背个猴,一年无忧愁;猴子抱金瓜,福禄寿喜全到家”的说法。
如何让非遗在当今的商业社会“活”下去,“火”起来,三江手艺人守正创新,并借助文旅融合,打开一片新天地。
妈妈们忙于飞针走线,孩子们忙于往“璊摁瓜”里填充艾草……这温馨互动的场面发生在三江侗寨风景区。来自全区各地的20多名游客,在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级(侗族刺绣)非遗传承人韦凤仙的指导下,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璊摁瓜”。“动手参与活动只是传承文化的一种形式,我们还借助‘文旅融合’,在景点内开设手工制作课程,带动文创旅游。”韦凤仙说,她们不仅把产品做到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还开发了材料包,游客可以在景区或者网上购买材料包回去自己制作,把福气分享给更多的人。
除了开班授课,近几年来韦凤仙、侯芳妮等手艺人还带团队不断研制创新,研制出“璊摁瓜”手机、耳环、室内车内挂饰,美观又保平安的手工艺品成为人们随处可见的生活装饰品。
韦凤仙、侯芳妮还在侗族妇女蓝靛染土布衣服上,点缀上“剪纸绣”,并用电脑设计出蓝调花样,制作出具有怀旧风格的蓝调侗族服饰,使传统侗族服饰重新火爆起来。
最近,韦凤仙和她的团队又开始忙活起来,策划了“走遍三江”公益活动,招募游客来三江村寨体验,在手艺人家里同吃同住,边跟手艺人学手艺边游玩。“这活动双方都是受益者。”侯芳妮说,她们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非遗通过网络媒介碎片化传播,不仅迎合了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也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和本真。
传承非遗后继有人
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传承,而传承的关键是“人”。越来越多的手艺人一改以往关起门来做手艺的方式,纷纷拿起手机开始网络直播,不仅为直播接上了时代的地气,更为非遗文化注入了流量的热度,让非遗传承“潮”起来、“火”起来,不少年轻人成为非遗的粉丝。
近年来,广西不少大专院校学生走近非遗,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植物染和刺绣。而手艺人也走进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授课教学和专业化辅导,推动广西工艺人才队伍薪火相传。
坭兴陶作品《锦绣前程》作者之一的黄剑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他的获奖作品以绣球的造型,体现壮族的阴刻阳填五蛙图腾文化。在黄剑看来,正是这古老而深沉的壮族文化,才赋予茶具以灵魂,才赢得人们的喜爱。
已从事工艺美术工作近30年的黄剑,身上有着无数光环: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获得者……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14金5银3铜的好成绩,这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拥有宝贵“财富”的黄剑,主要任务是带徒学艺,在大专院校培养工艺美术人才。近些年来,他带领学生以南宁陶、钦州坭兴陶为载体,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开发和研究,三年时间就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其中三人获得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并恢复阴刻阳填传统工艺,再铸广西陶文化之精髓。
“我们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导入教学实践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点燃学生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黄剑说。
正是有这些最坚强的守护者,通过一个又一个探索、创新,将蕴藏于非遗技艺中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因子激发出来,从而让非遗不再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活化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潮流样式。
1月7日至8日,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第一届第三次会员大会暨“之江同心·石榴红”五百工程提档升级学习观摩活动在台州市三门县举行。省民宗委副主任、省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会长金伟出席并讲话,三门县委书...
1月9日,省民宗委联合省援青指挥部开展的“之江同心石榴红 民族团结一家亲”低氟茶捐赠发放仪式在海西州德令哈市举行。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海西州委副书记、副州长詹茂伟,海西州副州长陈永海出席...
2月18日至21日,江苏省天主教和基督教“双通”人才培育第二期培训班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举办。省民宗委副主任朱亚文出席开班式并讲话,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富、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阚仁...
2月18日上午,全省民族宗教局长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统战部长会议、全国民委主任会议、省委统一战线...
1月22日上午,省民宗委召开2024年度部门及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述职暨民主测评会议。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马连美出席会议,省民宗委副主任朱亚文主持会议。 会上,委机关各部门及直...
1月16日,同江—德保“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同江举行,会上,听取了同江市及德保县县域基本情况的介绍,让彼此对两地的特色与潜力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双方围绕“旅游促进...
近日,“花式过冬·嗨游辽宁”2025辽宁首届海洋冰雪节暨“锦州年·最东北”第八届全民冰雪运动季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锦州凌海东方华地城举行。 启动仪式上,锦州市民宗局组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雪地...
1月22日,由阜新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的“匠心逐梦——贺新春阜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在阜新市博物馆开展,吸引各族群众千余人驻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