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在线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民族公益
将民族性贯穿青年艺术人才培养全过程
  • 时间:2022-07-06
  • 文章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作者:佚名
  •   

      李 娜

      高校青年艺术人才作为青年文艺工作者的主体力量,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后备军,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培根铸魂、培养新时代青年艺术人才是高等艺术院校在新征程中肩负的根本使命。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培养民族优秀文艺人才

      民族性是培养新时代青年艺术人才的鲜亮底色,贯穿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主线。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民族特性”重要论述,为培养新时代青年艺术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艺术院校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切实将文艺的民族性有机融入青年艺术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

      广西艺术学院作为民族地区综合性艺术院校,在8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矢志不渝地坚守民族特色,深耕地域文化,推进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卓有成效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民族艺术传承人,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民族特色教学成果,获得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为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的文化互通发挥了示范作用。

      坚持思政育人目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高校赓续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重大任务。作为培育青年艺术人才的主阵地,艺术院校要以美为媒,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实践创作的全过程,内化为师生共同价值和行动自觉,构筑思政铸魂、美育化人的民族艺术教育高地。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牢牢抓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翼”,凝聚全体教师“艺术+思政”共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格局。明确定位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使命担当,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切实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青年的心灵深处,努力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新人。

      打造特色资源平台 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民族文化浸润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艺术人才的专业研习与实践创作,形塑艺术思维方式与认知倾向。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可以充分基于优越的地域地缘优势和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相融合的发展道路。

      一是继承本土文脉,创建特色品牌。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地域特征感悟艺术的生命力,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品牌,展现民族艺术的历史之美、生态之美、文化之美。二是汇聚德艺兼备人才,打造优秀教师队伍。精通专业技艺、贯通民族文化、涵养艺德品行的教师,在塑造民族艺术教学环境中能发挥重要示范作用,有利于指导艺术专业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业界艺术名家、聘请民间技艺传承人等,合力打造一支技艺精湛、德艺交融、跨界合作的导师队伍。三是搭建交流实践平台,促进艺术互通创新。加强艺术田野采风和艺术博物馆馆藏,开发多元立体的民族素材资源库,建构通专融合的实践教学场域;开展国内国际文化交流,以丰富多元的艺术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与互通,彰显艺术资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构建多元融合模式 引领民族艺术人才成长

      培养模式是青年艺术人才成长的重要内部情境条件。新时期培养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民族艺术人才,既需要尊重优良传统,继承“原生”文化,也需要打破“学院”固有模式,推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以“大艺术”教育观为引领,以扎根本土文化为根基,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实施德艺兼备、教学一体、学科交叉、产创衔接、学用结合的多维融合模式,引领民族艺术人才成长。

      根植本土、面向未来,将民族文化、经典元素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艺术的传承性与现代性相统一,厚植民族情怀,提高文化素养。遵循艺术个性与创造性培养规律,加强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主体体验,实现教与学双向互动。打通学科专业壁垒,突破学院单一模式束缚,建立一套共建共享、跨界融通的课程体系,强化课堂教学与实战实践相结合,助力民族艺术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完善艺术市场与高校艺术创作联动机制,鼓励师生将民族艺术转化成生产力,让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更好地融入社会建设,促进地方文化品质及内涵的提升,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健全教育评价机制 强化民族自信与荣誉感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艺术的民族性有机嵌入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以涵养民族精神为内核,以掌握民族文化为基准,以达成传承创新民族技艺能力为要点的教育评价机制,有利于充分激发青年个体内在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荣誉感、获得感和自豪感,不断强化青年艺术人才投身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责使命。

      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强化阶段性目标评价反馈,如定期举办民族主题的学期课程作业展、学年汇报展、毕业作品展,及时跟踪反馈各阶段习艺情况,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创作思考的持续提升。加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推动开放性综合评价。如在民族题材作品展示过程中,围绕创作背景、思路、过程、成品、创新或特色等,综合学生主体、学界导师、业界师傅、首席专家的多维评价意见和建议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形成良性发展的民族艺术生态。 

      (作者为广西艺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原文链接:http://mzw.gxzf.gov.cn/ztzl/zxzt/zzqmzgzwyhmzgzqkjlzl/t1272999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新闻

  • 湖州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召开部务(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全省民宗局长会议精神
  • 宁波市海曙区开展“思政首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首届洞天福地与人文自然研讨会在台州举办
  • 省民宗委召开2024年度总结表彰会
  • 省民宗委召开2024年度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分析会
  • 省民宗委召开老同志新春座谈会
  • 广西出台多项鼓励措施 推动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更多脱贫人口
  • 广西扎实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编纂工作
  • 2022年自治县县庆活动筹备工作汇报会在南宁举行
  • 广西不断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 林业景区达434个,其他涉林景区822个 广西林业生态旅游消费年收入突破2000亿元
  • “我们走出家门就可以就业”——广西首批“乡村就业工厂”运转良好
  • 推动就业帮扶车间转型升级 广西首批“乡村就业工厂”挂牌
  • 广西累计筹措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资金突破115亿元 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 产业协作和项目投资力度加大 上半年粤桂协作多项指标超去年同期
  • 广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 走出民族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新路子
  • “同心共进激活文旅市场”粤桂协作——夏季文化旅游联合推介会在穗举行 孙大光出席
  • 广西发布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 2022广西全域旅游大集市开市 635条优惠措施展我区文旅多业融合发展新成果
  • 广西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