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在线网!
李 娜
高校青年艺术人才作为青年文艺工作者的主体力量,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后备军,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培根铸魂、培养新时代青年艺术人才是高等艺术院校在新征程中肩负的根本使命。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培养民族优秀文艺人才
民族性是培养新时代青年艺术人才的鲜亮底色,贯穿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主线。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民族特性”重要论述,为培养新时代青年艺术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艺术院校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切实将文艺的民族性有机融入青年艺术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
广西艺术学院作为民族地区综合性艺术院校,在8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矢志不渝地坚守民族特色,深耕地域文化,推进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卓有成效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民族艺术传承人,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民族特色教学成果,获得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为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的文化互通发挥了示范作用。
坚持思政育人目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高校赓续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重大任务。作为培育青年艺术人才的主阵地,艺术院校要以美为媒,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实践创作的全过程,内化为师生共同价值和行动自觉,构筑思政铸魂、美育化人的民族艺术教育高地。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牢牢抓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翼”,凝聚全体教师“艺术+思政”共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格局。明确定位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使命担当,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切实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青年的心灵深处,努力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新人。
打造特色资源平台 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民族文化浸润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艺术人才的专业研习与实践创作,形塑艺术思维方式与认知倾向。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可以充分基于优越的地域地缘优势和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相融合的发展道路。
一是继承本土文脉,创建特色品牌。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地域特征感悟艺术的生命力,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品牌,展现民族艺术的历史之美、生态之美、文化之美。二是汇聚德艺兼备人才,打造优秀教师队伍。精通专业技艺、贯通民族文化、涵养艺德品行的教师,在塑造民族艺术教学环境中能发挥重要示范作用,有利于指导艺术专业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业界艺术名家、聘请民间技艺传承人等,合力打造一支技艺精湛、德艺交融、跨界合作的导师队伍。三是搭建交流实践平台,促进艺术互通创新。加强艺术田野采风和艺术博物馆馆藏,开发多元立体的民族素材资源库,建构通专融合的实践教学场域;开展国内国际文化交流,以丰富多元的艺术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与互通,彰显艺术资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构建多元融合模式 引领民族艺术人才成长
培养模式是青年艺术人才成长的重要内部情境条件。新时期培养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民族艺术人才,既需要尊重优良传统,继承“原生”文化,也需要打破“学院”固有模式,推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以“大艺术”教育观为引领,以扎根本土文化为根基,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实施德艺兼备、教学一体、学科交叉、产创衔接、学用结合的多维融合模式,引领民族艺术人才成长。
根植本土、面向未来,将民族文化、经典元素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艺术的传承性与现代性相统一,厚植民族情怀,提高文化素养。遵循艺术个性与创造性培养规律,加强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主体体验,实现教与学双向互动。打通学科专业壁垒,突破学院单一模式束缚,建立一套共建共享、跨界融通的课程体系,强化课堂教学与实战实践相结合,助力民族艺术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完善艺术市场与高校艺术创作联动机制,鼓励师生将民族艺术转化成生产力,让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更好地融入社会建设,促进地方文化品质及内涵的提升,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健全教育评价机制 强化民族自信与荣誉感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艺术的民族性有机嵌入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以涵养民族精神为内核,以掌握民族文化为基准,以达成传承创新民族技艺能力为要点的教育评价机制,有利于充分激发青年个体内在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荣誉感、获得感和自豪感,不断强化青年艺术人才投身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责使命。
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强化阶段性目标评价反馈,如定期举办民族主题的学期课程作业展、学年汇报展、毕业作品展,及时跟踪反馈各阶段习艺情况,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创作思考的持续提升。加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推动开放性综合评价。如在民族题材作品展示过程中,围绕创作背景、思路、过程、成品、创新或特色等,综合学生主体、学界导师、业界师傅、首席专家的多维评价意见和建议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形成良性发展的民族艺术生态。
(作者为广西艺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1月7日至8日,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第一届第三次会员大会暨“之江同心·石榴红”五百工程提档升级学习观摩活动在台州市三门县举行。省民宗委副主任、省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会长金伟出席并讲话,三门县委书...
1月9日,省民宗委联合省援青指挥部开展的“之江同心石榴红 民族团结一家亲”低氟茶捐赠发放仪式在海西州德令哈市举行。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海西州委副书记、副州长詹茂伟,海西州副州长陈永海出席...
2月18日至21日,江苏省天主教和基督教“双通”人才培育第二期培训班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举办。省民宗委副主任朱亚文出席开班式并讲话,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富、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阚仁...
2月18日上午,全省民族宗教局长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统战部长会议、全国民委主任会议、省委统一战线...
1月22日上午,省民宗委召开2024年度部门及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述职暨民主测评会议。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马连美出席会议,省民宗委副主任朱亚文主持会议。 会上,委机关各部门及直...
1月16日,同江—德保“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同江举行,会上,听取了同江市及德保县县域基本情况的介绍,让彼此对两地的特色与潜力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双方围绕“旅游促进...
近日,“花式过冬·嗨游辽宁”2025辽宁首届海洋冰雪节暨“锦州年·最东北”第八届全民冰雪运动季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锦州凌海东方华地城举行。 启动仪式上,锦州市民宗局组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雪地...
1月22日,由阜新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的“匠心逐梦——贺新春阜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在阜新市博物馆开展,吸引各族群众千余人驻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