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在线网!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创新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落地见效。
一、找准各族互嵌发展的着力点,在搭平台促融合上有机融入,促进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共乐
(一)搭建交融平台“连心桥”,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北海建立健全“候鸟驿站”“红石榴工作室”“市域社会治理”“旅居者联合会”“民族特色村寨”等5类300多个交融平台。红石榴工作室精心打造集法治宣传、群众活动、法律援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团结阵地,畅通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渠道;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推动服务力量下沉到群众身边,畅通群众“三事通办”渠道,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候鸟驿站让新北海人参与到社会治理的每个环节;旅居者联合会为旅居者子女就学、经商创业、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服务,极大促进了“新老北海人”在珠城心手相牵、相互交融,旅居者联合会创新提出的“八融”理念已成为社会组织促进“三交”的新经验。
(二)念好移民安置“致富经”,让移民群众留得下过得好。北海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异地安置政策,逐年加大平阳镇东山村、公馆镇山肚安置点等8个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引导安置点少数民族群众从空间居住上的融合嵌入转变为心理嵌入,与当地群众和睦相处,通婚往来,守望相助。例如,北海安置生态移民的平阳镇东山村,近年来,北海各级财政投入近800万元扶持东山村发展香瓜、豇豆、中药、百香果等特色种植产业和完善村屯道路、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东山村曾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国家级荣誉称号,“东山再起、未来可期”已成为强村富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融合故事,在人们口中传颂。
(三)奏响归侨服务“和谐曲”,增强归侨群众的家国情怀。据不完全统计,北海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约20万人,其中归侨1.66万人,侨眷6.5万人。北海积极解决归难侨安置问题,共建共享和谐环境,2016年,建成侨港镇侨安小区公租房1892套,妥善过渡安置1224户共2710人,2023年,推动侨港镇越南归难侨棚户区改造工程顺利竣工、解决376户归侨侨眷住房问题。建设侨港华侨历史展览馆,大力挖掘、整理侨港各族交融发展的历史事实,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建设海外侨胞联谊基地、线上侨音室、侨港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室等,为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归侨侨眷搭建联络联谊、矛盾调解的平台,进一步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讲好北海故事、侨港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在保就业稳民生上有机融入,促进各族群众同进步共繁荣
(一)探索就业帮扶“新路子”,带动各族群众创收增收。北海精心组织开展“就业暖心·桂在行动”“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等招聘活动上百余场,不断拓宽各族群众就业渠道。全市目前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有序;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全市目前建成近100个高水平“创业孵化基地”“就业见习基地”等就业平台,帮助17000余人走上稳定、高质量就业岗位;平阳镇东山村成立北海首个由党组织牵头,壮族、瑶族村民自发组建的建筑公司——广西壮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实现带动各族群众创收增收。
(二)建立技能培训“新模式”,提升各族群众就业优势。持续完善劳务品牌培育机制和支持体系,培育了圣泰职业培训学校、欧明工作室(合浦月饼师傅)、北海市社会福利院成为自治区级劳务品牌培训示范、专家工作室及自治区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截至2023年底,全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371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989人,让各族群众掌握就业实用技能,提升他们的就业优势,促进其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三)出台人才引进“新政策”,完善各族人才服务保障。2023年7月,北海出台“1+1+6”系列人才政策,大幅提高政策含金量,主动引进教育、医疗、产业、党政、名人名家和乡村产业振兴等6类人才1500名以上,其中,新引进重点师范院校教育人才252名,七大园区集聚专业技术人员超7.2万人,为各民族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建立青年人才驿站,打造向海人才研习社,开展“教育拔尖人才”“优秀电商人才”“北海工匠”等评选表彰活动,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购车优惠和疗休养等服务,全社会尊才爱才氛围日益浓厚。
三、找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在深化宣传教育上有机融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构建常态化大宣教格局,深化阵地建设“组合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委(党组)、各类干部培训、各大中小学校的学习内容。创作石榴花仙子雕像、“石榴宝宝”“南珠宝宝”民族团结福娃雕塑等,增添民族团结元素靓丽风景线。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基地、教育基地、同心文化载体,每年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研讨活动、文化惠民活动上千场次,使各族群众充分感受中华文化交融的魅力与鲜活气象。
(二)实施文化传承工程,画好文化认同“同心圆”。深入挖掘汉文化、海丝文化等历史文脉,建成“小而精”特色博物馆,制作“从汉墓出土文物看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史”系列视频,让汉文化“活”起来,走出博物馆、走入百姓家。打造“丝路古港 潮美北海”的城市品牌,将汉代文化、海丝文化与本土南珠文化、疍家文化等充分结合,举办北海南珠节暨国际珍珠展、侨港开海节等大型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各族群众深受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沁润感染,互嵌互融,共享共乐。
(三)实施模范引领工程,讲好民族团结“好故事”。坚持推进示范建设,着力构建创建格局。以“十进”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建设。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故事,编印《北海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系列图书,大力弘扬地角女民兵连“枝柳精神”、骆春伟“我不上谁上”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时代新风,催发珠城各族群众团结奋进。
1月7日至8日,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第一届第三次会员大会暨“之江同心·石榴红”五百工程提档升级学习观摩活动在台州市三门县举行。省民宗委副主任、省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会长金伟出席并讲话,三门县委书...
1月9日,省民宗委联合省援青指挥部开展的“之江同心石榴红 民族团结一家亲”低氟茶捐赠发放仪式在海西州德令哈市举行。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海西州委副书记、副州长詹茂伟,海西州副州长陈永海出席...
2月18日至21日,江苏省天主教和基督教“双通”人才培育第二期培训班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举办。省民宗委副主任朱亚文出席开班式并讲话,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富、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阚仁...
2月18日上午,全省民族宗教局长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统战部长会议、全国民委主任会议、省委统一战线...
1月22日上午,省民宗委召开2024年度部门及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述职暨民主测评会议。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马连美出席会议,省民宗委副主任朱亚文主持会议。 会上,委机关各部门及直...
1月16日,同江—德保“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同江举行,会上,听取了同江市及德保县县域基本情况的介绍,让彼此对两地的特色与潜力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双方围绕“旅游促进...
近日,“花式过冬·嗨游辽宁”2025辽宁首届海洋冰雪节暨“锦州年·最东北”第八届全民冰雪运动季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锦州凌海东方华地城举行。 启动仪式上,锦州市民宗局组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雪地...
1月22日,由阜新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的“匠心逐梦——贺新春阜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在阜新市博物馆开展,吸引各族群众千余人驻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