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在线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民族文化
【“老西藏”口述民族团结】“我更喜欢大家喊我旺杰扎西”
  • 时间:2021-08-04
  • 文章来源:西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 作者:佚名
  •   

      张长卿简介:

      张长卿,男,汉族,1929年4月出生,河北魏县人。1947年9月参加革命,1948年5月入党。1949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五十二师政治部宣传队队员、分队长;1951年7月,作为五十二师先遣支队的一员入藏参加昌都战役,1951年9月进驻江孜。

      在藏37年时间,先后在江孜临时分工委、江孜分工委社会部、自治区政法干校、自治区公安厅公安干校、自治区检察院等单位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1988年3月经自治区党委批准离休,目前在自治区人民政府驻西安办事处开封干休所安享晚年。

      

      旺杰扎西,是我到西藏工作后,江孜藏族群众给我起的藏族名字,它寄托着当地群众最诚挚的祝福,以及与进藏干部共同努力创造未来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在西藏工作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我更喜欢大家叫我旺杰扎西。

      

      图为张长卿在接受西藏日报记者采访。记者张思雨摄

      1951年7月,一支由400多名藏、汉族同志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进藏先遣支队,从四川甘孜出发奔赴西藏昌都,参加昌都战役。我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挺进西藏的征程,就像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艰辛。我们翻越了没有人烟的19座大雪山,粮食供应不上、饿肚子行军是最大的挑战。为了充饥,我们到处挖草根、找野菜,甚至还捉老鼠来吃。踏冰卧雪,没有现在人想象中的风花雪夜、诗和远方。饥饿成为我们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在那段最艰苦的日子里,藏族群众的淳朴感情成为我们最温暖的陪伴。

      

      图为张长卿老人近照。记者张思雨摄

      一次,部队行军到一个村子附近休整。按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求,我们不能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按照部队要求,也不能从老百姓手里购买任何物品。和往常一样,放下行装,战友们有的上山捡柴、有的拿着水桶去打水、有的捡石头垒灶台、有的去山上挖野菜。大家将挖来的野菜下锅后,又去忙别的事情。这时,一位藏族老阿妈悄悄地将一小袋糌粑倒进了我们的野菜锅里。那晚,吃着苦涩难咽的野菜粥,心里多了一丝甘甜。藏族群众的纯朴,深深感动了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进军西藏、解放身陷水深火热之中的藏族群众的信心和决心。

      昌都战役结束后,我被组织安排前往江孜县,担任西藏工委江孜分工委社会部公安处科长,主要工作就是宣传党在西藏的政策、给当地农牧民群众发放无息贷款。得益于1950年3月在四川乐山藏语培训班几个月系统的学习,我能用简单的藏语和老百姓进行沟通交流。平时有空了,我就喜欢去附近农牧民群众家里坐坐,和他们拉拉家常,一来二去,我和当地藏族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加深了,藏语口语和书写水平提高了不少。

      

      图为张长卿老人近照。记者张思雨摄

      因为藏语说得好,那个时候,我还时常给妇产科医生郭新建当翻译。郭医生每次到群众家中给产妇接生,我就在门外当翻译,把郭医生对产妇的安抚、嘱咐和产后调理注意事项等尽可能全面地翻译给群众。日复一日,一件件看似普通的小事却赢得了藏族群众的深深感激,他们也就此认定我们这些毛主席派来的干部,是给他们送来幸福的人。也就在那个时候,藏族群众送我“旺杰扎西”这个名字。

      1960年年初,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和妻子商量后,我们将年龄还不到一岁的儿子张焰西送到了西藏驻西安办事处保育院生活。1961年,我们的二儿子张焰峰在江孜出生。孩子两岁多的时候,还不会说话、走路,妻子担心得整夜睡不着觉。医生说,这是因为缺氧导致的,如果再不把孩子送回内地,肯定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身体、智力发育。不得已,我们把老二也送到了西安办事处保育院。那段时间,妻子经常在半夜偷偷落泪,可从未抱怨过。从内地回来的同事们给她送的吃的东西,她也总是送给身边的藏族孩子,她待这些孩子们就像自己的孩子。1968年,我们一家四口终于在日喀则团聚。

      后来,孩子们时常和我说起保育院的那段生活。每当有在西藏工作的叔叔阿姨来保育院探亲时,总会给大家带去好吃的、好玩的。站在一堆孩子跟前,那些叔叔阿姨却哭了,因为他们根本辨认不出哪个才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围在一起怯生生地猜测着他们会是谁的爸爸妈妈。最后,只能由保育院老师出面,从一堆孩子中找出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小心翼翼地拉到这些叔叔阿姨身边,告诉他们,“这是你的孩子”;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爸爸妈妈”。

      保育院的老师不仅给了孩子们父母般的照顾、关爱,还教会了他们文化知识和相伴一生的善良品质,也让“西藏”这两个字深深植根于两个孩子的生命里。两个儿子接过我手里的接力棒,先后进藏读书、留藏工作。他们和我一样,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大儿子在藏工作期间,很多藏族同事都非常喜欢和他打交道,觉得亲切又随和。我的孙子目前仍在西藏基层工作,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我和西藏的故事很多,说上一天一夜也说不完。如今的西藏,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这得益于党中央的特殊关怀,也是无数在藏干部和西藏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团结奋进结出的累累硕果。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祝福我们的西藏永远幸福吉祥。(记者林敏王莉张思雨)

      


    原文链接:http://mw.xizang.gov.cn/xwzx/ztzl/mztj/202012/t20201230_185759.html

    相关新闻

  • 赏民俗、品文化、过端午 在文旅盛宴里感受神奇宁夏之韵
  • 内蒙古通辽市:聚焦主线打造春节文旅盛宴三大举措搭建各民族三交平台
  • 内蒙古发挥旅游促三交试点项目示范作用在旅游发展中讲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 党建领航,文化铸魂——昌平区百善镇狮子营村舞狮队舞出传统文化“精气神”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 朝阳区常营地区举办“多元共治夯基提能·民族团结共筑美好”——社区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成果汇演活动
  • 陕西开启2024冬季文旅消费季系列活动
  • 首届“飞天杯”甘肃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成功举办
  • 广西柳州“五个注重”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 北方民族大学举行2024年“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启动仪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书系》首发式暨专题研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
  • 内蒙古创新打造“石榴籽e起来”联学共建党支部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形式
  • 新世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竣工并正式移交
  • 甘肃第二届“石榴杯”民族团结进步文艺会演在兰州开幕
  • 呼和浩特市分领域、精准化创新开展2024年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
  • 云南西双版纳州启动第25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昭通市召开
  • 四川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024年陕西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验交流会在千阳举办
  •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赓续中华传统文脉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