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在线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民族文化
第九批全国民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柳州市
  • 时间:2022-04-03
  • 文章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作者:佚名
  •   

      柳州市是广西的工业重镇,是多民族聚居区,全市辖5区5县,有2个自治县、6个民族乡,有壮、汉、苗、侗等44个民族,总人口394.8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6.93%。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人民政府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为民初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把柳州建设成为兼具工业之强、生态之美,各民族宜居宜业的团结进步幸福家园。涌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8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6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12个,走出了一条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城市的创建之路,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做出积极贡献。

      一、坚持创建为民,加强党的领导,着力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1.切实担负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政治责任。柳州市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心工作部署,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要点,纳入“十四五”规划,出台《柳州市贯彻落实<广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的工作方案》。成立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双组长、各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落实了12名创建工作人员。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安排,确保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在柳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切实压实民族工作责任。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县级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年度民主生活会内容,纳入目标绩效、政绩考核、督查事项、政治巡查和人大政协监督检查范畴,形成了由统战领导小组统筹,宣传、统战、民族工作部门共同负责的创建格局,确保创建任务落实到位。

      3.切实发挥党员干部引领作用。在市委党校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基地。在广西科技大学设立柳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培养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全市有处级少数民族领导干部354人。扎实推进“党旗耀龙城”行动,实施基层党组织高质量建设三年规划,配强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村(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1003个村选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建组织员,基层党组织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坚持创建育民,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着力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1.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传奇》进校园系列活动。切实推进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围绕14个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开展宣讲活动,全市党史国史宣讲专家库人员34人,成员覆盖五县五区。探索建立“红色+研学”“红色+旅游”等深度融合模式,不断创新党史宣教方式,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追逐党的足迹,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2.弘扬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广泛宣传柳州援鄂医疗队员的英雄事迹,讲好抗疫故事。深入挖掘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杨宁等坚守初心使命、践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时代精神,以“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蓝标河的事迹创作的彩调剧《向人民报告》,为全市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

      3.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纳入全市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干部培训教育、基层党组织学习和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建立“柳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教育基地”,聘请专家,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全市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开课率达100%。向全市各族同胞发出创建公开信,设计创建标识(LOGO),开通了56路“石榴红”民族团结主题公交专线。编制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学习读本、宣传手册、海报、宣传短片(微电影)、宣传视频和《民族团结美景如画》歌曲。在媒体开设专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语百姓宣讲活动,利用天气预报和气象预报“大喇叭”开展宣传。

      4.铭记发展历史。建国初期,柳州工业十分薄弱。1958年,中央为了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在柳州设立柳北工业区,实施“工业建设十大项目”,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响应中央号召,举家来到柳州,打下了柳州现代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充分发挥柳州市博物馆、工业博物馆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作用,教育全市人民铭记历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三、坚持创建益民,坚定文化自信,着力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扎实做好以“柳江人”、白莲洞、柳宗元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品牌。组织开展乡村广场舞、地方戏曲汇演、体育比赛、全民阅读、文艺培训、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讲写活动,戏曲进校园活动覆盖率达100%。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打造以“三月三”歌节、三江侗族大歌多耶节、融水芦笙斗马节、柳城壮欢蜜桔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和以国际中华奇石节、国际水上狂欢节为代表的柳州文化名片。

      2.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与创新。传承创新刘三姐文化精神,近年来创作出民族音乐剧《白莲》、民族音画《八桂大歌》以及舞蹈诗《侗》等艺术精品,《八桂大歌》荣获中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大型山水实景《夜话柳江》成功上演。举办了“千把芦笙闹龙潭,千人多耶唱和谐”等系列活动。

      3.推动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富民产业。积极挖掘有文化内涵的非遗项目,每年组织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非遗传承人,形成有特色的“非遗旅游”模式。如挖掘融水尧告村(贫困村)已经流传400余年却中断了23年的苗族“三百尧告拉鼓节”内涵,“苗族拉鼓习俗”已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

      四、坚持创建靠民,共创共建共治,着力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1.共同创建特色品牌。按照“一进一品牌”模式推进“十进”活动常态化。进机关突出“做表率”,进企业突出“聚合力”,进社区突出“强服务”,进学校突出“入头脑”,进乡镇突出“惠民生”,进宗教活动场所突出“重引导”,进连队突出“鱼水情”,进窗口单位突出“树形象”,进景区突出“促三交”,进两新组织突出“群众性”。品牌特色突显,如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坚持“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疫情期间累计向抗疫一线及社会各界无偿捐赠超过四千万只防疫口罩,并向20多个国家出口口罩超过五千万只,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柳工集团、柳州两面针公司、柳钢集团先后获命名为“全国、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

      2.共同建设交融环境。出台了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文件,与贵州黔东南州等地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对接机制。各城区、开发区建立服务中心,社区民族工作服务站。发挥社团组织作用,指导市侗学会、市伊协等社团建立联系点,及时收集和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相关情况。指导到市区打工、就业、创业的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同胞成立柳州市芦笙协会,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支持社团开展各类技能就业培训班,实现少数民族进城人员与城市居民的相互了解、相互接纳,凝聚人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在市职业院校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培训基地。每年举办“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疫情期间,在全区率先发出专车和航班输送农民工有序返岗,为在柳务工220名新疆籍同胞送去防疫用品,为留柳过年外来务工人员“送温暖”;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柳州普通话普及率达到92%,开展“双语双向助力脱贫攻坚”活动,扫除脱贫路上的语言交流不畅。

      3.共同治理基层民族事务。培养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确保少数民族干部充分参与全市政治经济社会事务。全市县处级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比例近30%。其中融水苗族自治县处级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70.4%,科级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75.3%,三江侗族自治县处级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63%,科级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90.2%。培育“广电说事”、“网络山歌”“刘三姐志愿服务队”、“和事佬”等多个邻里互助社区服务品牌。在与湖南通道、贵州从江等县交界的村屯建立“亲情”联建党支部,服务各族群众。建立联席制度,依法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在民族地区法院、司法所等开展“双语”服务,畅通少数民族群众办事渠道,广西首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落户三江,“遇事讲法、遇事找法”成为柳州各族人民普遍共识。

      五、坚持创建惠民,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以新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柳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车集团的整车生产企业。2020年完成汽车产量187.3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18.7万辆、同比增长198.2%;钢铁产业,柳钢本部钢材产量突破1700万吨;机械产业,柳工挖掘机、装载机销量大幅增长。柳州螺蛳粉产业,年销售收入109.94亿元,带动配套及衍生附属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为各族群众创造了25万个从业和就业岗位。

      2.以工促农抓好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两个自治县和6个民族乡如期脱贫摘帽。市区9家三甲医院与各县建立了12对紧密型市县医联体。在广西率先推行“县属轮教”,统筹市区学校直接对口帮扶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紧缺和校际不平衡的县一级学校。柳州成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型建设试点城市,拥有中高职院校9所。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民族乡国内生产总值近5年来由6.48亿元增加到11.45亿元。

      3.以民生改善促进和谐稳定。2020年全市民生支出377.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6%。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连续16年上调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持续提高,获评为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柳州地表水环境质量全国第二,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7%,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下一步柳州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把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持续高位推动,进一步完善创建工作机制,强化主体责任,通过绩效考核和工作督导,促进创建工作提质增效和扩面升级,让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柳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原文链接:http://mzw.gxzf.gov.cn/ztzl/zxzt/mztjjbcjhdzl/t1167416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新闻

  • 赏民俗、品文化、过端午 在文旅盛宴里感受神奇宁夏之韵
  • 内蒙古通辽市:聚焦主线打造春节文旅盛宴三大举措搭建各民族三交平台
  • 内蒙古发挥旅游促三交试点项目示范作用在旅游发展中讲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 党建领航,文化铸魂——昌平区百善镇狮子营村舞狮队舞出传统文化“精气神”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 朝阳区常营地区举办“多元共治夯基提能·民族团结共筑美好”——社区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成果汇演活动
  • 陕西开启2024冬季文旅消费季系列活动
  • 首届“飞天杯”甘肃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成功举办
  • 广西柳州“五个注重”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 北方民族大学举行2024年“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启动仪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书系》首发式暨专题研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
  • 内蒙古创新打造“石榴籽e起来”联学共建党支部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形式
  • 新世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竣工并正式移交
  • 甘肃第二届“石榴杯”民族团结进步文艺会演在兰州开幕
  • 呼和浩特市分领域、精准化创新开展2024年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
  • 云南西双版纳州启动第25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昭通市召开
  • 四川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024年陕西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验交流会在千阳举办
  •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赓续中华传统文脉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 更多+